找到相关内容447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什么是佛教的法清净?

    贪欲等五盖,如此要在一世之中获得初禅、顶级、乃至初地不是没有可能的?!查看原文 编辑:笑忘书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1676693.html
  • 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

    和迁流变化,行苦依然在运作。入灭尽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,出,便离五蕴盛苦。   若以苦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苦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坏苦和行苦;到了无色界时,便只有行苦。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,其次是坏苦,所以欲界的众生,能了解到苦苦、坏苦,至于行苦最微细,则不易体会;到了色界的众生,知道有坏苦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1481254.html
  • 四沙门的根

      四沙门的根   法增比丘   佛道修行圣者须断除结(八十八使),证得预流果;随著烦恼的渐次減少,而后得二(一来)、(不还)、乃至阿罗汉。從预流果到阿罗汉,一般上称为四沙门。他们都得园满培育发展以下的根。   阿罗汉的根有几个呢?   在[阿毘达磨發智论]卷第十五说:“几根得阿罗汉?答:十一。”   是那十一根呢?即是:   1.信根。   2.勤根。 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3685058.html
  • 问: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?

    入灭尽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,出,便离五蕴盛苦。 若以苦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苦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...就是苦;若已觉悟诸行无常,无常即是空,空即是无我。若就无常、空、无我的三相而言,是法印,若加上苦相,即为四法印,也即是苦的四相。若证悟此苦的四相,就能通达佛法,灭一切苦而得涅槃乐。 若从愚痴众生的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91685298.html
  • 试论汉化佛教对中医药学术的影响

    香又主要是供进香者用。《唐本草》首载的安息香、龙脑香、苏方木、胡椒等至少在晋代佛阁澄时已引进, 只是未见本草收录而已;新增的河梨勒、毗梨勒和庵摩勒,佛医奉为“”,见于经典,在两汉时已流传于西域,已故当代名医凌一揆曾指导药厂开发勒浆口服液,主要原料就是 “”。《图经本草》转述张仲景面煨河子治气痢,可能属实。《传信方》记载刘禹锡之子患赤白痢久治不愈,服河子汤甚效,而河子甘草汤正是广州法性寺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4047365.html
  • “生死根本”解惑──记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

    的也是这样,所以初果、二的在家圣者,依然能生男育女。如离欲界烦恼,进得,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。如得四,虽然年富力壮,女性不再有月经(身体健康正常);男性也不会梦遗不净。出家的可得四,在家可得。在家而得四,那就不是当下涅槃,就一定出家了。但有的部派说:阿罗汉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。圣者如死后生天,那是没有淫欲的色界;但凡夫依禅定力也能生色界,所以没有淫欲,并不等于断除生死根本。欲能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352959.html
  • 淫欲不是生死根本——《“生死根本”解惑》──记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

    如离欲界烦恼,进得,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。如得四,虽然年富力壮,女性不再有月经(身体健康正常);男性也不会梦遗不净。出家的可得四,在家可得。在家而得四,那就不是当下涅槃,就一定出家了。但有的部派说:阿罗汉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。圣者如死后生天,那是没有淫欲的色界;但凡夫依禅定力也能生色界,所以没有淫欲,并不等于断除生死根本。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,这是我对佛法的理解。3.生在人间,...

    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0859767.html
  •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(十一)

    之后,还会向果进道上升,再断除贪欲结、嗔恚结,证。证后,自然就会进道上升向四,证四的阿罗汉圣者完全断除五下分结:就是身见结、疑结、戒禁取见结、贪结、嗔结,以及五上分结:色爱结、无色爱...成为入流以上的圣者),如此才不会堕入恶道。具备断结、完成初果的圣者,一旦生命命终,最慢七次人、天往来,就能成就究竟解脱。二果圣果会再来人间一次,圣者才不会再来人间受生。  出世间禅的功能就是开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5065941.html
  • 阿罗汉、缘觉、菩萨新议

    唯阿罗汉为无学,余四向为有学。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四云:“尽智是断惑中最后解脱道,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。如是尽智至已生时,便成无学阿罗汉;已得无学应果法故,为得别所应修学此无有故...佛教大辞典》)  十无学支,指得阿罗汉的无学人所成就的十种无漏法。又名‘十无学法’。即(一)无学正见  :指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。(二)无学正思惟:指与正见俱起之思惟。()无学正语:指依无漏作意所生的...

    智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0566715.html
  • 愚与智 阿含与净土之间

    力,能够将此涅槃境与欣乐向往的众生分享”(38页)是个很好的观念,最能够发展出大乘净土的架构,可惜他没有在学理上详细的发挥。   他的另一个观念,圣者死后生天入无余涅槃与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也很可以...义蕴归本于阿含经所说的教理。从而发现了阿含经中,并不是只有自力智证一途,以信仰依靠佛陀而得解脱的法门,同样也明显而具体地存在着。阿含经中“念佛的人可以自记得”的教证,再加上称为“不还”的定义(即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4589268.html